十年文化流行词
一词窥天下
文:黄集伟 图:蔡联DING
PK
2006年初,我瞎编了个词,叫“PK元年”,我用它来特指2005年的语文,当然,也只是一种勉强的概括。 在2005年,由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的大力传播,“PK”成为年度热词。
考证“PK”的起源有些困难。有人说它由游戏用语“Play Kill”引申为较量,(VSVerSus),也有人说直接就是“Play Killer”的简化,还有人说,它其实是粤语中“扑街”一词粤语发音+英语发音的字头简写。甚至还有人说,它其实是英语“play cool”的刷新2.0版。我质疑过这最后一种解释。我知道,“Play Cool”的意思是“扮酷”,可它再赶时髦,也不该一夜之间就变成了“PK”啊。而对方的回答让我哑然。辩方对手认为:“Play Cool”=“PK”的道理在于,它实际上是“Play”+“Ku”(酷的汉语拼音)……厉害吧?要不怎么说是2.0版呢。我服。
关于“PK”,更多的混乱来自联想。“PK”是“朋克”吗?也许。“PK”是“嫖客”或者“剽客”?也许。而假使“PK”是“扑克”,那我还是不喜欢21点,而更迷恋争上游——打争上游时我比较会有成就感。
全球化
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生成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它的争执与研讨从未歇息,仅较大的学术流派即有四五种之多。
除作为一种理论范畴外,“全球化”应属经济文化现象,它与族群、财经、影视、科技、理念等景观或冲突,或互动,构成当今全球秩序的动态结构,异常复杂。
本语词为很多辞书必收之词。为了更好阐释本词,有专家常为“全球化”概念开列相关语词。在我看来,提示相关语,相当于给出一个场,给出歌星的背景版,给出作家的学历表,或给出一个导演的出身……说得更直白,就是参照物。
当全球化与跨国主义、麦当劳化、世界新秩序、美国化、世界体系、网络化等语词置放在同一束聚光灯下后,何为全球化也就比较容易鉴别。
80后
本语词最早是对生于80年代作家群体的一个集体性称呼,仿照此前由文学期刊《芙蓉》杂志打造的“70后”作家群概念而成,后这一概念也泛指一种文化现象,用以代指80年代后出生年轻人在文学艺术诸多领域的活跃状态,又称“80后现象”,用以区别以青春小说、青春文字等为主要特色的“80后写作”。
随着在市场上渐次取得骄人的经济回报,本语词在迅速泛化的同时迅速贱化。截至2006年,“80后”对很多青年才俊而言,已如挖苦。不仅已然鲜见有“90后”硬往“80后”扎堆儿借光,也暂时不见有谁还愿风风火火未雨绸缪刻意打造“90后”乃至“00后”。更有甚者,将“八零后”刻意读成“八十后”,既揶揄一把“80后”,也顺便向那些老夫少妻爱好者投去艳羡的一瞥。
忽悠
动词,口语,本义为晃动;摇摆。本词同时也为东北方言,经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合作的小品《卖拐》而成为流行语。其多半作动词。造个句,说:“黄金甲尽瞎忽悠”;再造个句,说:“黄金甲不把大家忽悠进电影院决不罢休”
有时,“忽悠”之意带有办事离谱儿、夸大其实、吹牛没边没沿儿等意;而在另一些语境中,“忽悠”则约等于欺骗、欺诈等义项。
既为东北方言,用播音腔或南方方言念诵“忽悠”二字会非常怪异。在东北方言里,“忽悠”一词的“忽”与“悠”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拖腔,不长不短,韵味别有,需反复练习方可接近传神。
“忽悠”快速流行与赵本山关系密切,但从社会学的角度考量,其实它更与社会生态、价值生态失衡关系密切。我曾见到一个邪门的改编版已将当下诸多商厦设置的“导购小姐”更名为“忽悠宝贝”,虽为调笑,可却相当深刻。
话语权
源自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学术术语。该理论认为,“话语”作为人的社会交往本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的全部问题息息相关。“话语”一旦形成,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话语”系统是一个散布系统,包括对象、表达形式、概念和主题选择四个建构维度。“话语”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排他性的影响力即“话语权”,“话语权”的作用力构成了话语的外在系统。
依照学者福柯的观点,话语权必须通过“规训与惩罚”的形式,将权力自身变成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的“普遍的力量”。在这个层面中,知识的形成与权力的增强有规律地相互促进,使得任何客观化机制都可以被当作一种征服手段在其中得到使用,任何权力的增长都可以在其中促成某种知识系统的形构。
由此可见,在当下现实语境中,“话语权”一词在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也被广泛地简单化及世俗化。它常常被直接理解为“可以说话”或“不可以说话”,但其实,它远非如此简单。
快餐文化
本词为复合词,由“快餐”+“文化”组成,前者为形容,也是一种定义。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人视野的“快餐”概念属舶来品,港台地区将其译为“速食”或“即食”等,英语中称之为“fastfood”,强调的均为“快速进食”。
食品专家常用“制售快捷、食用便利、价格低廉”之类描述快餐特点。“快餐”与“文化”嫁接后,尤其当下语境中,本语词已大致成为“流行文化”代称。“快”当然不错,可它不应该成为速生速朽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假使有一天我们这里的流行文化除了“快”还能做到质量标准、服务简便、价格低廉,我看才是真到位,大进步。
从波普艺术到流行音乐,从通俗唱法到诗歌朗诵,我从来认为,与经典文化相对应,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或快餐文化可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问题的关键是,正如快餐不是毒药餐一样,流行文化也该有自己的质量标准。
潜规则
最早由学者吴思先生提出。2001年,吴思在他的史学专著《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首次正式提出本概念。他将那些掩藏在历史褶皱深处、独立于“元规则”、“明规则”之外、没有规定、约定成俗、被广泛认同、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作用、人们必须遵循的那种规则统称为“潜规则”。
吴思说:“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此后,吴思在他的另外一本史学专著《血酬定律》中,进一步定义“潜规则”。主要观点有: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
吴思先生多半没想到,本语词经他发明后,会在5年成为一个年度热词。不过说实话,相比吴思用无数历史考证研判的那些鲜血淋漓的潜规则而言,“先上床后上戏”之类的“潜规则”实在小儿科,不过“浅潜规则”而已。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