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座谈会”,实际上是江青一人谈。诬称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是“座谈会”的主调】
2月2日上午,刘志坚等一行6人乘飞机到达上海,住进延安饭店。 据莅会者后来披露:
当天下午,江青派张春桥把刘志坚接到丁香花园住处谈话。刘志坚向她报到后,原原本本地转达了林彪的那几句话。江青听后微微笑了笑说:“请你们来,不是开什么会,主要是看电影,在看电影中讲一点意见。”这次见面是报到性的,江青没多说什么就结束了。下午5点钟,江青召集刘志坚、李曼村、谢镗忠、陈亚丁等人到锦江饭店小礼堂见面并谈话,张春桥也在座。 一开始,江青就宣布了几个不准:“不准记录,不准外传”,特别“不准让北京知道”。“座谈会”尚未正式开场,就透着一股神秘的氛围。
接着,江青向与会者介绍她的经历,说她是山东诸城人,十几岁从济南到青岛,以后到上海。同主席结婚后,在延安时当协理员,进了北京怎样给主席当“文艺哨兵”。讲她如何亲自买票下剧场作调查研究,“戴着大口罩到戏院看戏”,“发现牛鬼蛇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我们舞台,一塌糊涂”。她就把这些情况报告了主席,于是“才有了主席《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她说,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现在已24年了,就是推不下去,文艺界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洋人死人统治着舞台,主席多次批评,他们就是不听,“文艺界基本上不听主席的,听周扬、林默涵、夏衍这些人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很久,想通了,这是在文艺方面,有一条与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建国17年来他们一直在专我们的政。”这实际上是为“座谈会”和后来的《纪要》定了调子。江青讲话后,晚上同与会者一起看电影《逆风千里》。这样,“座谈会”就算开场了。
所谓“座谈会”,主要是看电影和听江青的“一言堂”谈话。
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先后看了30多部电影和3场戏。每天放什么电影、什么时间放,都由江青安排。在看电影、看戏过程中,她想起什么就谈什么,不让别人插话。因为江青规定谈话内容不许记录,只好看完电影之后凭记忆由陈亚丁作些追记,以备回去作汇报用。江青看电影的时候,看一部就否定一部,指责这些电影有的是不写正确路线,专写错误路线;有的是美化敌人,歌颂叛徒的;有的是丑化劳动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有的是颂扬战争苦难,宣扬和平主义;有的专写谈情说爱、低级趣味;有的不写英雄人物,专写中间人物;有的塑造起一个英雄形象,又让他死掉,人为地制造一种悲剧的结局;有的则是为活着的人树碑立传,等等。看了几十部电影,江青认为“没有一部满意的”。
除了看电影、听江青谈话,也还进行了几次个别交谈和集体座谈。不论是个别交谈还是集体座谈,也都还是听江青一个人谈。
(责任编辑: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