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专栏中乱侃,就侃上了北京的包子。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评点了一下北京的包子粗糙、个大却不好吃,招致了博客上百号“北京人”的围攻。
“北京人”们特敏感,特激烈,一开口就是:不爱吃北京的包子就滚回你们乡下吃“犊食”去,甚至还有更过分的,觉得北京不好就滚回老家吃“屎”去!不然就是把北京包子不好吃归结为“全是外地人”做出来的,他们自个儿“北京人”做的包子什么的特地道特好吃。
我看到这里就乐了,这也太霸道了吧?不管这包子是哪省人做,它确实是北京现在街头巷尾的普遍水准的代表,您甭管是谁在做,是谁在吃,它是北京现存的一个状况,它就是北京的一部分!
因为顺嘴提到北京,而在网络上招致“北京人”的过激反应,这是第二次,两次都让我非常之莫名其妙,上一次,是我2005年写了个“瞬间与十年,北京人物漫记”,就是随笔记录了几个我在京遇到的,特别有个性特色的人物而已,并无褒贬,就是描述了这几个人的爱好、语言习惯和行动风格,结果遇到一个特别事儿的“北京人”,追在我后面非要我道歉,他要求我道歉的理由是什么:“你写的这些,不代表北京人!”听得我直发懵,我说:“我也没打算能写个人物代表北京人啊?我随手记录的几个人而已!”他就说:“那你就不能用北京人物这个标题!”
敢情这主儿真有个“北京人”情结——说真的,从那个文章我纳闷到今天了,又碰上这包子事件,我算是有点整明白了。
分歧在于:“北京人”有一个自己的“北京”,这是理想中的北京,首都、皇城、贵族、鲜花、美食、历史、福利制度无所不包、优先上大学······这些都是他们一早跑马圈地占下来的,绝对不容许一丝侵犯,哪怕是言语的调侃与不敬,至于自己圈子怎么损,那是自己的事。
而如今已经覆盖了北京城的60%的外来人口,以及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的这一实质,并不被这些“北京人”认可。
包括满大街包子挺粗糙这个事实,也不被他们认可——那是外地人的事儿。问题在于,北京是一个确实能够兼容并蓄的城市,不管本地20年前、30年前的土著们愿意不愿意,它都沉静无言地吞吐吸纳了来自中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与文化,并且,不以土著为中心地,形成了新的“北京”。
这件事本身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我居住在北京,拿自己的钱付着房租,我消费且纳税,而“北京人”却悍然可以说:滚出去!都说“北京人”爱谈政治,估计说这些悍言的“北京爷们”平时也没少谈人权自由之类的,可稍微听到一点不入耳的话,他的地域意识、中心意识、大爷意识马上就出来了,狼开两只膀子,做圈地状:这我的地盘儿,你少唧唧歪歪。
这姿态真的一点儿也唬不住人。谁是谁呀?又谁跟谁呀?
别以为你有个北京户口或者提前来了个10年8年的你就才是北京人,才有资格谈论北京,俺就算是一个过客,也可以对咱首都的印象说长道短一番,评头论足一番,你以为这就是你家的北京呀?是全国人民的首都好不好?
北京的包子,它就是不好吃!别跟我说满汉全席,(你们家天天吃满汉全席?还是你邻居家天天吃满汉全席?)也别跟我说哪个胡同里有百年历史的包子店,没辙,它不代表现在、此刻正在大量供应着这城市里数千万劳动者的胃的实际的包子水准。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也是北方包子的最高水准了,我觉得挺好吃,可它没有开得满地都是连锁店,我能随时买到麦当劳的肉夹馍,可我买不到狗不理,所以它不代表北京包子的一般水准,我们能买到的,就是5毛钱一个大面疙瘩,里面塞点茴香和胡萝卜条。
我只是在说一个客观事实,怎么一些(好吧,我相信这肯定是局部的、少数的、个别的)“北京人”就跳起来大叫大嚷呢?而且一叫一嚷就是叫别人滚回去呢?这样叫多不好呢,滚哪去呀?这里是我的祖国我的首都好不好?这么一叫,就叫出了“北京人”底下的藏着深深的“小”来。
说到这,我就得说,得了吧,兄弟,别看您这么护着“北京”,但您算不上真正的北京人。真正的北京人是什么?厚德载物,来者不拒,海纳百川,这才是首都的磅礴气质,和着一个国际化都市应有的包容、平和与开放和多元化,这才能被称之为“北京人。”至于没事就抖活着祖上遗下的一点家产,和一纸户口,就霸在灯盘上称大爷的,那不是北京人,这也是我从题目到收尾都把北京人标上引号的原因,那绝对不是真正的北京人,我管那叫“破落户”。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