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好胃口,这一点,在以前的专栏中已经写到过。我热爱面食,而且饮食的口味就和读书的习惯一样,没有门户之见,不择川粤,不拘中西,但求美味。而且我一再宣传,好的文化产物,就象好厨子做的菜一样,捧出来就能立即击倒你,从味蕾到灵魂。
在北京住了几年,面食肯定是可着劲儿大吃特吃了,谁要是认为,北方以面食为主,就是面食之终极天堂,那实在是大错特错了。我住的地儿,楼下的小饭馆林立,其中一家每天早晨起开卖各种面食,包子、馒头、大饼、水饺、也有小笼包子。这家面馆其实能代表北京街头巷尾的普遍面食水准:粗糙、个大、管饱。也大抵能够代表北方平民餐饮习惯的宽容粗放。
就拿那包子来说吧,满满一大堆,一个个拳头大的疙瘩似的,堆在大搪瓷盘里,我歪头看了看,馅儿看起来也颇丰满,一个个从褶子嘴那都冒出来了,颜色也不难看,是一种好看的美味鲜肉色。5毛钱一个!好吧,师傅来俩!还不同馅儿的呢!素的来个,荤的来个,来有大肉的!吃!一口下去我就吐了。素的是胡萝卜粉条馅的,荤的是茴香猪肉的,胡萝卜不是不可做馅,在切得极精细揉得软如齑粉的前提下,它是可以做馅的,否则只能涮汤锅,吃包子这一嘴吃下去,满嘴渣渣条条的,那可是个什么劲儿呀!茴香猪肉也不是不好吃,猪肉之腥,配上茴香调停,确实是可以芬芳香美的,可如果一个包子里一大半是茴香,一小片儿是猪肉,这就是灾难了。茴香固然好,到底只是佐料一类,但凡为佐的,绝对不能为主,不信你在三块红烧肉里放上半锅子五香八角看看?
可是在北京,茴香比猪肉便宜,胡萝卜粉条也比青菜鸡蛋便宜,象咱维扬菜里的三丁包子?银丝烧卖?别逗了,有这个闲钱,也没有人有这个闲心给你做。
面条也不行。北京满大街的面馆,“成都小吃”的招牌铺天盖地地占领了江山之一半,我在成都吃过正宗的小吃,因此我建议成都人可以去胖揍这些餐馆老板,我至少在10家以上的“成都小吃”店里点过“担担面”,端上来的面条,居然是用挂面做的!软不垃圾地趴在一汪颜色可疑的红油当中,上面飘着一撮塞进枪管就能砰砰打死人的干硬花生。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咱们南京的面了。真的,当年在中山脚下念书,有家兰州拉面馆,做得真不是一般地道,每到饭点儿,排队的人从小店里能排到马路对过。上次回江苏,特意还去故地重游,已经不知所终。不过,在北京,但凡挂了老字号的店,多少还是有几分来历的,一般来说,撞进去,虽然未必是惊喜,也不会让你太失望,肯定是高于楼下茴香包子的水准了。其他的那些挂了什么某某风味馆的,千万不要抱着超过盒饭的期望值去吃——人家那本来就是快餐馆,只是挂了个牌子而已,要面对泱泱大城里数千万只劳动者的胃,谁有那闲工夫给你烹雪煮梅。
上个月我回南京,在南京电视台做了一档节目,第二天悄然离开,离开之前,打车直奔三元巷附近:老板,皮肚面,给我来一碗!那浩浩荡荡之一海碗,哪是小气的北京所能给的,五花八门的配料,又哪是粗糙的北京所乐意准备的······那脸盆似的海碗端将上来,某拔箸四顾,但见无论淑女大汉,幼童白发,都埋头在那热气腾腾的脸盆中苦干,毫不矫情地真心投入在一场味觉的盛宴中,汤汤水水,都吃得干干净净,心中大乐。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