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三、四十岁,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北京爷们儿》中描写的这样一群青年人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就生活在你身边,或者就是你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少时光有过多少梦想和憧憬,又有过多少年少无知的轻狂,就像歌中唱得那样:“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受伤的时候不需要回家,总以为地球就踩在脚下,年纪轻轻要浪迹天涯。 ”当然年少的你也一定有过朦胧的初恋,那种又甜又涩的滋味是你这一生也不能忘记的,也许那时的你并没有将她放在心上,因为那时你更需要的不是柔情蜜意而是威风八面、一呼百应,是被人称为如何如何“玩儿”,如何如何“煽”,这在当时是最高的评价。于是你扔掉了书本,将老师和家长的教诲都抛到脑后,对那个你真心喜欢的女孩假装无情,而对真心喜欢你的女孩冷嘲热讽,整天向往着啸傲山林,怀揣刀子、板儿砖招摇过市,惹是生非,你觉得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做派。你天生就是叛逆的,这个世界也终将为你改变。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长大了,发现周围的许多曾经和你一样玩世不恭的人都过上了常人的生活,你从前很熟悉的氛围悄然消失了,你在别人的眼里成了一个怪胎,于是你开始对以前的活法产生怀疑,渐渐地也就失去再这样过下去的动力,最终你也归于平淡了。
人们常说,当一个人开始喜欢回忆的时候,就证明他(她)已经老了,那些逝去的岁月里发生的事成了他(她)的珍藏。于是当你在看过《北京爷们儿》之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老了,老得竟觉得书里所写的那些年少时曾经历过的一切竟恍若隔世,而它们又像不过是发生在昨天那样的历历在目。于是忽然间你心里封存已久的那份记忆被无声的开启,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你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原来我还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激情岁月!虽然光阴磨平了你的棱角,却并不能带走那有些遥远、有些恍惚又绝对真实的回忆。
《北京爷们儿》就是这样一部很特别的作品,它所涉及的内容是被以往的作者忽视然而又大量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那些十几、二十出头的青年人身上非常普遍,而且不分年代、地域、甚至性别,说穿了就是两个字—不服!因为不服,他(她)们希望自己比同龄人在物质上获得的更多,并且显得更成熟、更有思想,更与众不同。他(她)们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是最好的,为此甚至不惜与家长反目,与社会为敌,乃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人因此断送了美好的生命。《北京爷们儿》中的几个主人公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的代表,他们年轻的时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刚刚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对许多事失去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期盼着过上富裕和平静的生活,整个社会显得无序而浮躁。由于生长在相对贫穷混乱的北京南城的胡同里,年轻的主人公们从小接触最多的是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粗俗和无知。尽管主人公之一的张东学习成绩也很出色,却依然被那些文化人和军队大院的人看不起,并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于是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和标准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和大院里的孩子打架、抢他们的东西、禁止自己的妹妹和他们交朋友。几个主人公相继退学,张东也最终因为自己桀骜不逊的性格和机缘巧合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于是几个人成了街头混混,即北京人最不屑的“痞子”,他们开始自谋生路,当然以他们的个性是不会做个本分的生意人的,二头当了街霸,山林和张东选择了走私,虽然其中也经历了许多风险,有时甚至是生死攸关,但凭着年轻气盛和机警果敢,总是化险为夷。违法的买卖使几个痞子迅速致富了,却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美满的结局:英俊却狠辣的山林死于飚车;二头则从一个打架不要命的家伙变成了以有个外国妹夫为荣还瘸了一条腿的小业主;张东虽然腰缠万贯,却因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和好友的猝死而万念俱灰,他曾经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却只能与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为伍,而现在他必须又一次面临选择,是继续做个痞子,还是泯然众人才能得善终呢?
相信读过《北京爷们儿》以后,你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部很男人化的作品,它会使你对年轻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转,如果你真的能够再年轻一次,相信你还会选择一次张扬和豪放,因为青春本该如此。当然如果能再一次遇到你曾心仪的那个女孩,你一定不会忘记对她说:我爱你!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