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
题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作为中国2006年的正式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已于7月12日在立陶宛举行的第30届世界遗产会议上全票通过,从此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此为大熊猫栖息地的良性发展开辟了新纪元,也给“熊猫王国”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此万里捷报之时,引起媒体关注,为了一探中国卧龙这方国际性熊猫圣地的世纪风云,特地前往卧龙,探访了大熊猫神奇的栖息地。
壮哉,中国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巍巍地标!
美哉,熊猫王国,生态典范,世人景仰!
熊猫王国何以数中国卧龙?是什么令中国卧龙具有如此巨大的磁场力?中国卧龙盛名海内外背后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中国乃大熊猫的世界级中心。中国大熊猫是世界独特而珍稀的自然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于大熊猫栖息地的重中之重地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环保、科学方面做出的努力,令中国大熊猫栖息地版图面貌一新,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精神双遗产,也留给世界一个惊喜。”
■解密熊猫王国
你看,中国卧龙,在这张世界地图上至多一个小圆点,位于成都市西缘138公里的阿坝藏羌自治州汶川县境内,总面积20万公顷。然而,中国卧龙闻名于世,只缘这里屹立着一个神秘的熊猫王国,只缘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数以千万的造访者。这里山川秀美,植被茂密,孕育着世界上得天独厚的生物种群;这里神奇无比,天人合一,守护着全球范围内最为典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中国阿坝卧龙,国宝大熊猫1200万年以来的神秘栖息地!
大熊猫史分期说。回首历史,可以将包括卧龙在内的中国大熊猫已经走过的1200万年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史前大熊猫、诗经大熊猫、戴维大熊猫和网络大熊猫。四个阶段分别以无史可考、历史为鉴、风靡全球和虚实熊猫为特征。四个阶段共构成大熊猫穿越时空隧道的生命图谱。换一句话讲一般的生物进化周期是600万年,而大熊猫显然较一般生物更为亘古,“活化石”见证了它在地球家园中变幻莫测的自身和他身的生命奇迹。
是的,大熊猫这种人见人爱的世间精灵,“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改变和打动所有看见它的人”,在它的史前史中,还有更为古老的文字写它吗?汉字够古老的了,但3,000多年的岁月存量,当然无法表达更为古老的生命传奇。而《诗经》毕竟是人间的现实主义诗歌杰作,一个叫“貔”的名称永远定格了大熊猫此后的人文性。它已经以“珍贵贡礼”之义享誉多事之秋的春秋战国了,从此宣告诗经大熊猫史的到来,从此便不再独自山野,便开始了“熊猫·中国·和平”的千古真理。1,700年前西晋古战场上,虎狮二营激战
盛酣,突然虎营树起“驺虞旗”,随之战事戛然而止。何故?“驺虞旗”者,旗案大熊猫也!从此,闻名遐迩的“驺虞战争原则”诞生,因为大熊猫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它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公元685年,唐女皇武则天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首赠日本天武天皇……1869年法国生物学家阿曼德·戴维(A.David)发现大熊猫并定名为“黑白熊”(UrsusmelanoleucusDavid)。是他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大熊猫时代,对卧龙大熊猫的国际声誉带来了第一个时代契机。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后来互联网等高科技出现,把大熊猫引入到当代社会之中,虚实熊猫成为可能,减轻实地旅游的生态压力成为可能,还大熊猫一个顺乎天性的竹林隐士成为可能,这是卧龙大熊猫生逢其时的第二个时代契机!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只分布在中国。据第三次全国普查,目前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59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大、小)凉山、邛崃、岷山山系、陕西秦岭、甘肃南部等地,总面积为230万多公顷。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主要位于大渡河与岷江之间,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40公里至70公里,涵盖成都、雅安、阿坝、甘孜4市(州)12县,包括9个风景名胜区和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510平方公里。其核心区卧龙四姑娘山地区是大熊猫居住最集中的区域,分布着300余只大熊猫和大量其他的珍稀动植物。
四姑娘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距成都约220公里,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250米,是四川第二高峰,气势磅礴,景色壮丽,被海内外游人誉为“东方圣山”。主要景区有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景区内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气候、植被随海拔而呈垂直状变化,自然景观风貌独具特色。这里有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皑皑雪峰,与奇峰异树、飞瀑流泉、草甸溪流交融成一幅奇异景观。四姑娘山共有各种植物1000余种、动物1500余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域。以四姑娘山为中心放射状的山谷是大熊猫理想的栖息地和其他古老孑遗物种的生存繁衍乐园。
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具有大熊猫所需要的独特生活环境,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10%以上的面积;它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竹类资源,养育着15%左右的大熊猫。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走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00平方公里,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一乡一镇,现有农民4,500多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省林业厅代管。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卧龙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自然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享有“熊猫王国”、“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81种,野生大熊猫143只,占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资源的近10%。卧龙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我国大熊猫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络绎不绝的到访者,聚合起人类爱心的力量。多年来,卧龙的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有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来卧龙视察工作,还有国际社会的各国元首,以及一切热爱和平、热爱大熊猫的友好人士都曾络绎不绝地投足卧龙,关爱熊猫。特别是在国家林业局、四川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厅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卧龙特区和保护区管理局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重保护、强科研、促发展、保稳定、创一流”的工作方针,发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广泛合作的精神,使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明显,大熊猫科研和饲养繁殖快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让我们记住爱心,记住为卧龙付出关爱的一切人士。
■解密卧龙环保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明显。保护区始终坚持把保护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内部保护制度和保护区周边联防体系建设,夯实护林防火基础。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保护网络,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行政规章体系,大熊猫野外监测线路扩大到了30条,实现了33年无森林火灾,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7.6%,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98%,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掀开资源保护事业的新篇章。为了缓解资源保护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国率先采取农户承包管护天然林的办法,把全区12.1万公顷的天然林管护任务,全部承包给1,100多个农户和单位。同时,为加强监督管理,每年通过近100次高远山巡护、500余次近山巡护和数百次公路巡护,检查天然林保护承包合同的执行情况,并将检查结果直接与天然林管护经费挂钩,坚持把100多万元天保经费直接发包到农户和单位手中。农民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就自发减少了使用烧柴火的数量,杜绝了“两乱”事件,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林资源,改善了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使卧龙的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开展退耕还林(竹)工程,改善实验区的生态环境。2000年至2003年国家给卧龙下达了退耕还林任务,2002年,卧龙又决定将退耕还林与解决大熊猫主食竹、绿化公路沿线、创建大熊猫精品旅游区结合起来,以租用农民土地的形式,启动了退耕还竹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竹)6,738亩,退耕还竹1,228.5亩;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保存率达到了95%以上。2005年,卧龙又将全部退耕还林(竹)面积的2,225册林权证核发到了农户手中,不仅使农户在退耕过程中获得了经济效益,还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由于保护区退耕还林(竹)工程实施地与保护区缓冲区紧密相连,监测发现,已经有毛冠鹿、水鹿、鬣羚等野生动物出没退耕还林区域,扩大了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生态环境得到了大规模的恢复。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规范野外监测。在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开展,“两乱”事件基本得到遏止的情况下,卧龙与WWF、保护国际组织合作,建立了野外巡护监测技术规程,规范了野外监测制度和GIS数据分析平台。野外监测人员已经熟练地掌握了GIS分析、红外相机陷阱操作、GPS应用等野外巡护技术。现代监测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5年,卧龙的野外监测线路覆盖了整个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区域以及人为活动区域。
■解密卧龙科研
按国际经验,大熊猫保护必须采取就地保护与移地保护结合进行的策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大使命即是攻克三大难题,通过人工繁育扩大大熊猫移地种群数量,经野化训练和适应性过渡阶段后,最终放归大自然,以扩大和复壮野生种群,维持和提高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达到延续该物种,让其与人类共存之目的。中国卧龙实践着中国政府对国际环保事业的高度重视和责任感,将和平使者大熊猫的世界性图腾精神带进了当今多元化世界。
大熊猫见证世间万物,卧龙的科研工作见证了大熊猫的艰难时期。1981年的全国大熊猫圈养数是99只,到1990年是105只,期间从野外救护迁入了69只,实际圈养种群负增长了63只。因条件艰苦,并对卧龙的大熊猫研究失去信心,国家分配来卧龙的100多位大中专学生先后调离了卧龙,外国专家都撤走了,仅留下来了五六位年轻的大学生,科研力量薄弱,中国圈养大熊猫种群面临着巨大困难。
1990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由大熊猫野外救护转向以大熊猫生理生化、野外生态、饲养繁殖等方面的研究为重点的关键时刻,在国家林业局的关心下,研究中心承担了林业部下达的“1991年-1994年度卧龙大熊猫繁殖攻关”计划。通过专家集体的努力,这里不仅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还扭转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繁育研究方面的落后被动局面。
大熊猫科研和饲养繁殖成果卓著。卧龙的大熊猫科研和饲养繁殖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热切关注。
从1991年起,在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厅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围绕长期困扰大熊猫繁育领域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问题开展了“提高大熊猫繁育力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刻苦攻关和大胆创新,发明和运用了爱心饲养、环境富集、种公兽培育、外源激素诱导发情和诱导排卵、排卵综合监测、超声妊娠诊断、人工育幼、母兽母性及育幼技能培训等技术,全面系统地攻克了长期困扰圈养大熊猫繁育领域的三大技术难关,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1991年至今,共人工繁殖大熊猫61胎90仔,成活77仔,成活率已连续6年达到了100%。2005年又成功繁殖大熊猫13胎18仔,且全部成活,再创历史新高,使圈养种群迅速增长至103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种群总数的55%。
这些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共发表科研论文近500篇,出版了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研究》、《大熊猫繁殖研究》、《大熊猫人工受精操作手册》、《大熊猫圈养行为研究及方法》、《大熊猫人工育幼操作手册》、《大熊猫圈养行为研究及其方法》等系列专著9部。
“提高大熊猫育幼成活率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大熊猫繁育力的研究”成果于2004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熊猫回归山野,也回归世界。在攻克了三大技术难关后,研究中心又开始了大熊猫野化训练,为其真正回归自然作科学准备。2003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大胆地开始了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的前期研究。大熊猫“祥祥”经过近3年的野化培训,已于今年4月28日在卧龙成功放归野外,迈出了人工繁殖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关键一步。
迄今,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有13只大熊猫被借到美国、日本、奥地利和泰国的五家动物园进行科研合作,2只赠送给了香港特区,还有10多只大熊猫被借养到国内动物园和科研机构开展大熊猫科普宣传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四川省和卧龙的知名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有英国菲利浦亲王、丹麦亨利克亲王、荷兰亲王,美国众议院代表团、德国议员代表团、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知名人士和组织来卧龙参观考察。
2005年,根据国台办的决定,专家组从卧龙优选出了16号和19号2只大熊猫赠送台湾同胞,通过2006年春节晚会1亿多观众的投票,被命名为“团团”和“圆圆”。
大熊猫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初步探访,我们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百感交集。申遗成功了,但随之而来的大熊猫持续保护工作却更受人关注。
由于卧龙生态资源的独特性及其突出的保护成就,大熊猫作为世界和平、环保的象征,其开发利用首先要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为了给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创造更宽松和谐的条件,以高起点、高水平来规划和建设卧龙大熊猫栖息地,把大熊猫栖息地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遗产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典范。
卧龙规划为大众熊猫观赏、休闲度假、科考与环境保育三个区域,进一步细化成为功能不同的8个部分,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其中,将80%到卧龙的熊猫关爱者集中到保护区边缘地带耿达镇,并为其提供接触、观赏熊猫的机会,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接受环保的教育,同步减少进入保护区纵深地带的人数,减少对熊猫活动区域的干扰。
卧龙野生大熊猫主要活动区域分布在熊猫沟五一棚地区,也是人类第一次从科学意义上观察、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地方,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属于全世界野生动物科考及生态教育最高端资源。因此,将熊猫沟定位为“野生大熊猫科考寻踪”,实行科考及环境保育人员准入制,每天进入人数限制在500人以内,所有进入者均须接受保护管理手册指导,在专家带领下进行科考活动。得到良好保护的熊猫沟五一棚资源,则通过卫星遥感、智能化监控、GPS、GIS、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对野生、野放培训的大熊猫及栖息地信息的适时收集和传输,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实现虚拟的网络熊猫王国的建立。
据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科研人才,并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开展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为保护区动物科学领域以及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社会爱心,就是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使命感了。为此呼吁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开创大熊猫栖息地的新纪元!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熊猫王国是也!熊猫王国,奥妙万千,解密卧龙,管窥成因两三:环保、科学聊作铸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双重典范之刍议!
(责任编辑:刘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