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影视剧体裁和题材的多样化
近20年来,俄罗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分层的加剧、女性意识的加强等冲击了原本兴趣较统一的观众群体。
解体之初,进口片吸引了大部分观众的兴趣,而国产影片除了表现俄罗斯新贵,就是黑社会、绑匪、妓女、吸毒者,表现正面人物的影片凤毛麟角。面对国人对俄罗斯电影的冷落,俄电影人通过认真反思,开始生产面向观众的电影。新一代俄罗斯人、特别是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对电影和电视片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1997年,
电影《兄弟-1》的出现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影片的主人公丹尼拉在谢尔盖·波德罗夫精彩的演绎之下成为了观众心目中“自己人”的典型。而影片的续集《兄弟-2》(2000年)则取得了比前一部更大的成绩。影片精彩的剧情和所宣传的“正义比武力更强大”的思想成功地顺应了俄罗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感情,一时间片中人物的许多语言成了流行的常用语,如“俄罗斯人在战争中是不会抛弃自己人的……”
在此之后,又涌现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欢的以犯罪、破案为题材的影片和电视剧,如:《团队》《土耳其进行曲》《强盗的彼得堡》《卡缅斯卡娅》《宝马》《对抗杀手者》等。这类题材一度占全部影片的70%-80%,但因其中不乏暴力、残忍、血腥的场面,引起了公众舆论的警惕,观众也出现了厌烦心理,犯罪题材的空间开始缩小。
《长途司机》是近几年来第一部将普通人作为正面人物来塑造的电视剧。一老一少两个司机走遍了俄罗斯各地,碰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遇到了许多意外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情况。但即便是在最极端的状况下,他们仍旧一如既往地忠于他们男人之间的友情,互相支持,终于携手坚持到最后。长途司机身上展现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突出了他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善良、友谊和公平。
继《长途司机》后,电视荧屏上又相继推出了一些普通人的形象。2000年拍摄的《北极星空下》描写20世纪70年代苏联天然气开发者在北极地区的创业过程,此片在中年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他们仿佛从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俄罗斯电视剧的重量级人物В.克拉斯诺波利斯基和В.乌斯科夫在2002年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两种命运》是应莫斯科政府之约创作的情感片。这是一部关于初恋,关于为背叛初次情感而付出的代价,关于如何找寻自我的故事。剧中展示了四个女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在这中间有的人得到了洗礼,经受住了考验,有人则不幸死去。这种社会心理式塑造主人公的传统最能抓住俄罗斯观众的注意力。该剧满足了观众在荧屏上观看普通人、正面人物的愿望,告诉人们:世上的确还存在着善良、爱情和痛苦。该剧创下了俄罗斯电视史上最高的收视率,在观众中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当一个人身处复杂的、甚至是悲惨的状况之下时,家庭、亲人和人类最真挚情感的价值往往都会体现出来。这一点在根据В.阿克肖诺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莫斯科史诗》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与小说和此前拍摄的许多电影不同,剧情的重点没有放在上世纪20-50年代苏联的政治历史上,而是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不是集中营和监狱的画面,而是格拉多夫教授家中充满的温馨、关爱和忠诚。
2000年以来,新的爱国主义宣传浪潮使战争题材的影片重新走红。2002年由А.罗戈日金导演的《布谷鸟》和 Н.
列别捷夫导演的《星》同时出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和艺术思路。其中根据埃玛努伊尔·卡扎克维奇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星》是一部快节奏的影片。故事发生在卫国战争最激烈的时候——1944
年。一个由7人组成的代号为“星”的先遣侦察小队挺进了德军的后方。在侦察到坦克部队的部署之后,队员们以牺牲生命的代价向大部队传达了可以准备进攻的命令,最终取得了该场战役的胜利。用导演列别捷夫的话说,“看了这部电影,让人觉得这些士兵就像是我们身边的年轻人,一点也不像英雄。但当战争降临,需要他们挺身而出保卫祖国的时候,这些年轻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他们把青春、爱情和生命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奉献给了我们。他们单纯、快乐,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星》就是纪念他们的安魂曲。”
影片《布谷鸟》则讲述了一个1944年秋芬兰投降前夕发生的故事。芬兰狙击手维克被德军困在了一个大岩石上面,他在想方设法自救之后准备回家,但却在冻土带迷了路,走进了一个独居的萨阿米女人安妮的家里。安妮又从外面拖回来一个受伤的俄罗斯飞行员伊万。三个人各自操着不同的语言,互相之间无法沟通。对德国人恨之入骨的伊万一心想收拾身心疲惫的维克,而后者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伊万明白,自己是芬兰人,而非德国人。让两个男人最感费解的却是这个萨阿米女人。她独自一人居住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村子里,用最古老的方式诠释着她对生、死和爱的理解。渐渐地他们明白过来:爱和理解与战争一样,是不需要过多言语的。
《星》因其节奏快、充满悬念、情节扣人心弦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但也有人批评导演套用好莱坞动作片的模式,人物有些公式化,远离了原作的思想和意境。从这个角度来看,着重于揭示人物心理的《布谷鸟》更接近苏俄电影的人文传统。影片以二战结束为历史背景,通过不同民族的两男一女的三角恋故事,力图在战争的无情和人本有情的剧烈冲突中去探索人类的共同价值,呼唤着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相互理解和人性的回归。
卫国战争是俄罗斯人民一个永无终结的话题,但对年轻一代的导演来讲已是相当遥远的历史了。他们更乐于从贴近当代的战争题材中寻找灵感,如:年轻导演巴拉巴诺夫今年推出的《战争》讲述的是两名孤胆英雄深入车臣,解救一名被车臣武装分子劫为人质的外国人的故事。影片因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而引起轰动,观众趋之若鹜,放映时场场爆满。而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的处女作《第九连》则选择了让俄罗斯人至今感到心痛的阿富汗战争。《第九连》的故事发生在1988-1989年之交,距苏联从阿富汗全面撤军只剩下几个月的时候,7名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在经过了一个毫不留情的魔鬼准尉几个月的“地狱式”训练之后,奔赴阿富汗战场。影片展现了年轻战士们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也揭露了阿富汗战争的残酷和“无用”。影片结尾告诉人们:俄罗斯小伙子们的鲜血白流了。为一个“无用”的战争值得这样去送死吗?这是观众离开电影院时不禁要默默思考的问题。
《第九连》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该片摘取了第14届俄罗斯全国电影“金羊”
奖的桂冠。就连平时拒绝为影片“做广告”的普京总统看过《第九连》后也公开承认:“我非常欣喜地看到,俄罗斯电影正在复兴。祝贺我们的电影人,他们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祝贺他们。”
俄罗斯动作片的新探索导致了《守夜人》《守日人》这样新兴题材的诞生。这两部影片被称作“幻想动作片”,形式上受到好莱坞影片的影响,但与美国式的摩天大楼不同,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他们熟悉的莫斯科的房屋和街道。熟悉的日常现实与神秘的非现实之间的碰撞创造出了一种奇特的效果,引领着观众进入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情节中。但事实上街道上的堵车、糟糕的公共设施,还有庸俗的聊天这些莫斯科的日常生活都只是个幌子,在这之后隐藏着的是黑暗势力和光明势力永久的斗争。人徘徊在善与恶、毁灭与创造之间,时刻忍受着内心斗争的折磨。这种在俄罗斯文学和整个俄罗斯艺术中有着悠久传统的哲学式潜台词使影片显得更有深度,使其远远超出了动作片的范畴。
俄罗斯人习惯于对人类存在的哲学意义和历史的发展做深刻的思考,这一点在一系列影视剧中都有体现。首先要提到的是А.索库洛夫的影片《俄罗斯方舟》,《莫洛赫》《牛犊》和《太阳》。此外,《我珍贵的姑娘》《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等电视剧都属此类。
俄罗斯19、20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依旧是影视剧题材的重要源泉。俄罗斯的观众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学。当他们看到海报上出现《安娜·卡列尼娜》《日瓦格医生》《大师与玛格丽特》这些熟悉的字眼时,决不会无动于衷。2003年,著名导演В.鲍尔特科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搬上了荧屏。该片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赞誉。而公众对他执导的另一部电视剧《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态度则褒贬不一。该片上映时虽然是万人空巷,但有人认为,这是布尔嘉科夫和他的小说的魔力。但鲍尔特科显然没有足够的拍摄资金来展现布尔嘉科夫笔下描写的栩栩如生的魔鬼世界。
(责任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