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与流行歌手
1.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
我的男友又打了一场架
打得遍体鳞伤
喝得酩酊大醉且沉沦毒海
他简直令我无法忍受
我把他逐离我的身旁
我如今想嫁一个像普京这样的人
昨天我在新闻上看到了他的身影
他说,这个世界正处于十字路口
和他在一起
无论在家还是做客都很轻松
这使我下定决心想嫁
一个像普京这样的人
一个像普京这样强有力的人
一个像普京这样不酗酒的人
一个像普京这样不使我伤心的人
一个像普京这样不会舍我而去的人
2002年8月初,俄罗斯广播电台播放了这首歌曲,并迅速在全国范围流行起来,成为各大电台的播放金曲。 这首歌将早已在俄罗斯掀起的“普京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不仅曲调优美,歌词也琅琅上口。在短暂的前奏后,是三个女孩动听的合唱。歌曲以失恋女孩的口吻,在抱怨自己男友的种种不是后,历数了普京的很多优点,唱出了“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的心愿。
这首歌的作者是谁?背后的目的何在?分析家和媒体都在猜测。据俄罗斯广播电台的台长披露,这首歌的出现本身就很奇特:2002年8月初的一天,俄罗斯广播电台的两名保安人员在电台大门口来回踱步。这时从远处匆匆走来一名陌生男子,他停在其中一位保安面前,不紧不慢地从衣兜里掏出一盒录音带,对保安说:“麻烦你转交台长。”那位保安不敢怠慢,立即把录音带送到台长办公室,并把接到录音带的经过说了一遍。台长也觉得纳闷,便请助手去放一下,听听究竟录了些什么。工作人员把录音带放进播放器,很快飘出了这首美妙的歌曲。
炒作之后,人们慢慢才知道,这首歌是由亚历山大·叶林作词,基里尔·卡拉施尼柯夫谱曲,“一起唱”组合演唱的。其实,对于歌迷来说,谁录制了这首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喜欢这首歌,这首歌也因此而成了俄罗斯著名流行歌曲,歌曲用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情调唱出了一代人的哀乐、追求和渴望。
2.流行歌后布加乔娃
阿拉·布加乔娃是位风靡俄罗斯乐坛几十年的流行歌后,她用自己的歌声感染了几代人。她生于斯大林时代,长在赫鲁晓夫阶段,勃列日涅夫执政时开始演唱,被叶利钦授予二级祖国功勋奖章。
布加乔娃从音乐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马戏团担任伴奏。她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苏联还没有流行音乐,偶尔听到外国流行歌手的演唱,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布加乔娃受过良好的音乐训练,嗓音条件也很好,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发展下去,充其量不过是一名不错的演员。但布加乔娃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在她看来,流行音乐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情感,唱出自己的心声,她下决心要在歌坛走自己的路。
上世纪70年代初,布加乔娃在歌坛崭露头角。1975年在保加利亚参加世界音乐节,一举夺得大赛金奖,由此奠定了她在歌坛的地位,她一下子成了歌迷的偶像,名气甚至超过了苏联领导人。苏联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人问:“你知道勃列日涅夫是谁吗?”另一个回答:“当然知道,他是布加乔娃时代的一个政治人物。”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流行歌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谁的知名度都无法赶上布加乔娃。2004年,俄罗斯权威的“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做的题为《俄罗斯人眼中的精英》的问卷调查中,布加乔娃的排名仅次于普京。
布加乔娃唱歌有个性,生活态度也不同常人。1994年,布加乔娃再婚嫁给当时只有27岁的保加利亚裔歌星菲力普·基尔科罗夫。这对老妻少夫的结合曾在俄罗斯引起很大震动,当时就有人断言,他们的婚姻不会长久。果不其然,11年后,布加乔娃和基尔科罗夫真的分手了。
现年57岁、已经发福的布加乔娃,如今常以一身黑色短裙出现在舞台上,还可以一口气唱上两三个小时,仍是那么光彩夺目!
3.疯狂的“达杜”
“达杜”合唱组的成员是两个莫斯科小女孩:一个叫列娜·卡金纳,生于1984年10月4日;另一个叫尤利娅·瓦尔科娃,生于1985年2月20日。她们于1999年正式出道,此前都曾是儿童演唱团“好动儿童”的成员,并在那里结下深厚友谊。
2000年9月,“达杜”的第一首单曲《我疯了》正式播出。播出之后很快登上了俄罗斯广播电台、“炸药”、“欧洲+”等电台的金曲排行榜首,在俄罗斯联邦和地区广播电台播放超过上万次。其MTV一经俄罗斯音乐电视台播放就名列排行榜第一名。歌词说的是女性对女性的“倾慕”:“我疯了,我疯了,我需要她,我需要她。没有你,我不是我,没有你,我就不存在……”在演唱中,两人还经常搂抱拥吻,形似同性恋,备受争议。演出《我疯了》时,她俩一个16岁,另一个才15岁。
2001年5月21日,她们的专辑《200次相对》发行,其主打歌曲《无法超越我们》在俄罗斯电视台播出后再次引起轰动。当年,专辑的销售量达600万张(其中盗版为400万张)。同年6月2日“达杜”在克里姆林宫剧院领取由流行音乐广播电台颁发的“百首金曲奖”,并演唱《我疯了》;9月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荣获“我最喜欢的俄罗斯电视音乐奖”。接下来的《30分钟》又成为各大电台的热播曲目。2001年,“达杜”在俄罗斯、德国、保加利亚、斯洛伐克举办了150多场演唱会,其专辑《200次相对》被俄罗斯国际录音片生产协会评为年度销量冠军。2002年,“达杜”正式出版英文专辑并进军美国,从此跻身国际乐坛。
“达杜”的疯狂,在于她们公然推倒道德高墙。“自由地去爱吧!像我们一样。”就是“达杜”的名言。
4.神秘的维达斯
有个叫维达利克的英俊少年,住在奥德萨。据说他生于1980年,他的母亲是一个叫利利娅的俄罗斯姑娘,而父亲来自波罗的海三国之中的一地。
跟爷爷学了三年手风琴后,他进入奥德萨艺术学院,并立即引起了院长帕杜嘉的注意,预感到这个孩子是上天送来的礼物。维达利克16岁时,院长便经常安排他演出,并邀请戏剧界一些有名望的朋友来观看。到场的人都非常欣赏维达利克的演唱、舞蹈和表演。
一天,俄罗斯著名制作人、经纪人谢尔盖·布达夫金从莫斯科来到奥德萨,碰巧在奥德萨美术实验剧场的舞台上看见了维达利克,维达利克的音乐天才马上就得到了这位制作人的欣赏。在剧场工作室,布达夫金问他是否想去莫斯科发展,并要求他去时带上一些样片。很快,维达利克就揣着《歌剧2》坐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不久,维达利克就以艺名“维达斯”一举成名。一夜之间,维达斯的音乐便在网络上悄然风靡,他以传说中横跨5个八度、接近超声的音域、绝美的姿态,以及神话般的身世颠倒众生。维达斯是在克里姆林宫举办个唱的最年轻的歌手。他很神秘,他的真名几乎没人知道,也没有人知道能在哪里找到他。他住在地下室。他有一副酷似阉伶歌手的唱腔,浑然天成,高音部分雌雄难辨。他的眼神,如同鬼魅一般,瞬间就让你如中了咒语般失魂落魄。
维达斯在2000年12月2日播放的MTV《歌剧2》中第一次公开露面,从那时开始,他便不断地在现实与神话中穿梭——他的嗓音、音乐、诗歌、经历及外表,所有他的一切都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2004年至2005年间,布达夫金制作中心为维达斯“我母亲的歌”安排了一次空前的巡回演出,遍及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哈萨克斯坦、以色列以及波罗的海诸国。2004年“我母亲的歌”共演出了250场,他的巡回演出行程表已经排到了2006年10月底——他的下一个主题演唱会首演前。
关于他的传言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那穿入云霄的歌声是否真是维达斯在唱?”人们想问的是,他的高音是不是电脑合成的?就连布加乔娃也这样怀疑过,于是她直奔“圣诞节的邂逅”排练现场,发现维达斯正专心致志地拿着乐谱演唱,布加乔娃非常震惊,怀疑也自然消失了。另外一个是:“他是个阉伶歌手吗?”对于这个问题经纪人布达夫金和维达斯都没有正面回答过。从外表上看,维达斯肌肉健美,而且他的男声唱段很自然,只是到了高音部分才雌雄莫辨,且有一种震慑人心的诡异之美。更多人愿意相信,他只是模仿阉伶歌手的唱法,他的嗓音只能被称为上帝的赏赐。
5.“红色木乃伊”乐队
暴雨将至,你站在高山之巅,飓风呼啸而过,你几乎无法呼吸……这就是当今俄罗斯流行乐坛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之一的“红色木乃伊”乐队在他们的全新专辑《来吧,我愿意》中表现出来的震撼力。听他们的音乐,感受金属的力量、浪漫的梦想,让人屏息凝神。
“红色木乃伊”乐队成立于1983年10月16日,主唱兼吉他手伊里亚·拉古建嘉、男低音和贝司手叶夫根尼·日卫杰内伊、鼓手阿列克·普金和键盘手兼萨克斯伴奏尤里·扎列尔四人一直是乐队忠诚的成员。乐队自成立以来,坚持用俄文、英文双语演唱。1984年夏天到1985年5月,他们的首张专辑《四月的新月》在海参崴地区一炮打响。随后的几年,成员中有的参军,有的出国,乐队步入低谷。但对音乐不懈的追求让他们于1996年5月又走到了一起。1997年4月24日,“红色木乃伊”乐队的代表性专辑《海洋》的正式发行,让该乐队成为俄罗斯乐坛备受瞩目的焦点。《海洋》的巨大成功不仅让该乐队成为当年俄罗斯乐坛的“最佳流行音乐组合”,更让沉寂多年的“红色木乃伊”乐队重新拥有了广泛而忠实的受众,得到了苛刻的媒体的一致赞誉。乐评家和记者们都认为,在俄罗斯流行乐坛,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真正睿智、人性、忠诚、独立的乐队。随后,乐队开始了在俄罗斯和周边国家的首次巡演,并酝酿着新的作品:同年11月21日,单曲《鱼子酱》发行;1998年4月,专辑《红色木乃伊的真相》发行;1999年11月8日,单曲《新娘》发行……一切都是那样势不可挡,每张专辑都成为占据排行榜榜首的霸主。2002年2月20日,“红色木乃伊”乐队在欧洲出版了自己的首张英文单曲《幸运的新娘》,其狂放的风格、澎湃的激情、完美的表达,不仅满足了欧洲摇滚乐迷们的口味,更彻底改变了欧洲音乐界对于俄罗斯流行音乐的刻板成见,让人们为之一震,耳目一新。
此后,“红色木乃伊”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星途平坦,备受关注。他们的专辑在欧洲拥有百万张的销量,其MTV更是充满了俄罗斯和欧洲的音乐频道。在短短的3年中,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俄罗斯和独联体大大小小的国家,以及丹麦、芬兰、格陵兰、瑞典、德国、英国、摩纳哥等欧洲国家,并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访问美国、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在亚洲,他们的音乐通过卫星传播到4000万观众和听众之中。
如今的“红色木乃伊”乐队在俄罗斯及世界流行音乐界享有广泛的声誉,是国际流行乐坛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