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明星——丘尔潘·哈玛托娃
丘尔潘·哈玛托娃(“丘尔潘”在鞑靼语里是“晨星”的意思)1975年10月1日出生于喀山一个工程师家庭。 从小她就同其他大多数小女孩一样,喜欢在镜子前自唱自跳,但她生性腼腆,在文学课上甚至都不好意思大声朗读诗歌,喜欢一个人独处,一个人玩游戏,一个人逛商店。
中学毕业后丘尔潘考入了著名的喀山经济金融学院,按理说她应该从此走入金融界,成为一名很有前途的金融师。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她的心始终渴望着舞台,入学才几个月就中途辍了学,转而投考喀山艺术学院。在艺术学院期间,一位老师建议丘尔潘去莫斯科,因为那里机会更多一些。于是她又来到了莫斯科,进入国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
1997年,丘尔潘毕业后在俄罗斯青年剧院工作了一年。在那里她出演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东尼亚·拉斯科尔尼科娃一角。之后她又有幸得到“现代人”剧院一位导演的赏识,1998年末至1999年初开始在该剧院排演《三个同志》。之后,她在“月亮”剧院出演了两部儿童剧,一部是《凡特王子》,另一部是《小洛宾逊的梦想》,在安东·契诃夫剧院出演了《庆贺》,在中央儿童剧院和其他一些剧院出演了一些角色。
丘尔潘尽管人长得超凡脱俗,但她却非常喜欢滑稽搞笑类的角色,甚至不惜“自毁形象”。在彼得·施泰因导演的喜剧《希尔维亚》中,她竟然扮演了一只狗!前不久“现代人”剧院推出了一部独具特色的话剧《妈妈爸爸儿子狗》,丘尔潘在里面演儿子一角!!
虽然丘尔潘自己承认,比起电影来,她更喜欢话剧。“我是一个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我可以不断地进步,让我的角色更加完美。而电影一旦拍完,就和我没有关系了。”但却是电影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让她红遍全国,成为著名的演员。自从大三那年初次触电,拍摄了《舞者年华》后,丘尔潘片约不断。1998年,她饰演了瓦列里·陀多罗夫斯基的《聋人国》中的丽塔。导演第一眼就选定由她饰演这个角色,为了演戏,她还学会了用手语进行交流。正是丽塔这个角色成就了丘尔潘,让她成为了真正的明星——观众和评论界都一致认为她是俄罗斯电影最具天赋的年轻演员之一。喀山来的姑娘征服了整个莫斯科。这之后,她又相继出演了两部德国影片《图瓦拉》和《英吉利》(1999年)。用她的话说,用别的语言——德语和英语演戏让她感觉很过瘾。
但对丘尔潘来说,并不是一切都顺心如意。在一次采访中她透露,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导演的信任。曾经有几次在拍摄期间,因为自己不妥协的性格,她与导演的关系十分紧张。有一次就发生在电影《最好的一份》的拍摄期间。她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剧本,所以才接下这部戏。起初,我演的角色是一个‘半男孩、半女孩’的姑娘。我对这种类型的角色并不陌生。我很想知道,这样的人是怎么突然产生爱情的。但后来导演告诉我,要涂睫毛,要这样,要那样。我很伤心,这样就违背了我接这部戏的初衷。”最终,丘尔潘还是拒绝了这部电影。
近年来,丘尔潘几乎每年都有新片上映。新千年伊始,她先后接拍了两部德国影片:《广告师维克多·福格尔》(2001年)和《再见了,列宁》(2003年)。2004年,她拍摄了电影《72米》和电视剧《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2005年,影片《希腊假期》在莫斯科电影节竞赛单元之外放映,丘尔潘·哈玛托娃在其中出演梅丽娜一角。
今天,丘尔潘已经成了真正的超级巨星。她是著名的“现代人”剧院的台柱子,影、视、剧三栖明星,没有人不认识她,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导演称她为“国家财富”。但她却完全没有明星的架子,一有钱就请朋友们去吃饭。
还在上大二时,丘尔潘就结婚了。丈夫是著名演员奥尔加·沃尔科娃(埃达尔·梁赞诺夫特别钟爱的演员)和尼古拉·沃尔科夫的儿子瓦涅奇卡·沃尔科夫。他们曾经在大学同学两年。2002年,两人的女儿阿琳娜出世了,这让丘尔潘和婆婆奥尔加·沃尔科娃的关系更加融洽。丘尔潘对婆婆十分爱戴,将其视作命运送给她的真正的礼物。两代人住在三居室的房子里,婆媳轮流做家务。他们的家庭在外人看来堪称完美,因此后来当两人离婚时,外界感到非常意外。对于离婚,他们的解释是“性格不合”。
但不管怎样,丘尔潘仍旧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她说:“我很幸福,那么多人爱我,我也爱着很多人。”她唯一害怕的就是衰老,她说不能想象自己成为一个老太婆的样子,所以最好不要活到70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年轻有为的一代,俄罗斯电影还将会在戛纳和其他电影节上获奖”——俄文化部部长米哈伊尔·什维德科伊乐观地总结道。
(责任编辑: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