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秀时期”的文化
在游戏文化的末期,几乎与游戏文化并行的是“商业秀”文化时期的开始。
到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俄罗斯的新型财阀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众多的传媒。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化公司、传媒机构,不仅对各种文化样式和机构,而且对各种文化人施加系统的压力和影响;不仅是在不断施加影响,而且是在使各种文化样式和机构、各种文化人成为自己的代言人。一种新的控制和垄断的机制在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系统,文化样式和文化机构愈来愈强烈地表现出有利于财阀的“独立性”,并进而对国家的声音、执政者的声音进行干扰、阻隔,甚至反宣传。
1999年进行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引发了“独立”传媒和政府传媒的严重冲突,导致了一些财阀(如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和普京本人的实质性对抗。这场对抗以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的逃亡国外而告一段落。但是,俄罗斯文化上的“独立”潮流并没有终结,已经形成的财阀控制传媒和其他文化样式与机构的发展进程非但没有停止下来,反而向“商业秀”的方向加深加快发展。
“商业秀”文化的出现有四个标志:一,苏联时期的文化运作机制不再起作用,传统的政府“订货”机制完全被大公司的利润原则所代替;二,以投资人、经纪人和制作人方为主体的中心实际上成为文化中决定一切的因素;三,“造星”和炒作成为文化中覆盖一切的特征现象;四,造星工厂既造星,更要制造星的吹捧者——“粉丝”。没有众多的“粉丝”,新星是出不来的。因此,对“星工厂”来说,造星和造“粉丝”同样重要,甚至造“粉丝”是造星的先决条件。
利润原则使一切文化过程和文化现象成为一种喧闹。在这种喧闹中,文化人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去,有的甚至成了大的政治活动家和企业家;一部分人,即在前几个时期仍活跃于文化的各个领域中的作家、歌唱家、艺术家逐渐沉默了下来,他们洁身自好,不肯去参与这种喧闹;还有一部分人在顺乎商业潮流的同时,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状态,地位也逐渐巩固起来,成为自己行业中的“大腕”。如彼得罗相、布加乔娃、雅库鲍维奇等人。在2006年俄罗斯大报《共青团真理报》的一项民意测验中,在“对人民的政治、文化、精神生活起到最大作用”的5个人中,布加乔娃位列第三,仅次于普京总统和被普京总统制裁的霍多尔科夫斯基。
经纪人制度使文化发展进程依附于投资和投资人。因此,文化规模的大小,文化传播的速度,文化质量的鉴定,文化评判的标准,都是由资本、资金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人什么都可以不顾,但不能得罪投资人。在俄罗斯的特定情况下,经纪人制度一方面使因缺少资金而变得死气沉沉的文化充满了生机,另一方面又使充满了生机的文化变得更杂乱和危机四伏。
“造星”和炒作使大批年轻人涌进了文化领域,尤其是演艺领域。快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使整个俄罗斯文化在极短的时期内充满了可口可乐、比萨、摇滚、踢踏的气味、韵律和活力。
在“商业秀”的天空下,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新星”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在通俗歌曲方面,简直就是繁花似锦。伊林娜·杜勃佐娃、伊
利亚·杜罗娃、叶夫根尼亚·里亚勃采娃、索格迪阿娜、维克托利亚·戴涅科、依林娜·阿特曼和莲娜·彼罗娃都是“商业秀”时代的红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在二十五六岁的年龄阶段,年轻、漂亮,尤其是那些女星。这些人和一些别的国家的新星不同,他们都经过正规的艺术或音乐学校的学习,有很好的艺术修养,都是从最低层“竞争上岗”的,所以一经炒作,就能很快以自己的实力成为投资人所需要的新星。还有一点十分重要,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经过“造星工厂”,如电视台的“星工厂6”、“人民演员”、“通俗歌星”等栏目的包装而闪出异常的光辉的。对这些歌星来说,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生活的新阶段里能遇到更大的经理人。里亚勃采娃就是这样一个新星,2004年,她通过竞争取得了担任“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女主角的机会,2006年她被“人民演员”选为“人民演员”。她说:“我现在的希望就是能有大的经理人发现我!”
而在“组合”方面,被当今年轻的俄罗斯人看成是“最受欢迎的组合”的是“靓妞”。它由4个漂亮的姑娘组成,她们唱的是现在全世界都流行的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她们经常唱一首叫《哦
哦》的歌:“你在琢磨,你又把月亮宝石和彩色的梦送给我。可你却远去,你不明白我的心呀,如果没有你,我连梦也不需要。哦,哦,真的,我说的是真的,我只想,只想,站在我身旁的就是就是你!”当这些女孩子们美丽的眼睛左右顾盼时,观众为之深深地痴迷了。评论家们说,“她们的成功在于她们的歌唱表演具有燃烧般的东方活力,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性感和令人激动的真诚。”
十几年来,文学创作的进展是迟缓的,几乎没有出现有重大影响的作品。人们常说的“严肃文学”、“使命文学”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远远不如说唱艺术和通俗歌曲。根本原因,一是社会环境不能产生创作史诗般作品的动力;二是作家的“断层”,老一代的作家失去了敏锐和责任感,再加上年纪和精力的关系,他们已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三是年轻一代的作家出于社会和生活的需求,也因为阅世的不深,他们不可能对纷繁复杂的变化时代喊出自己的声音。尽管如此,文学还是在艰难地行进着。
现在,俄罗斯的文学期刊是很多的。它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新基础和可以预见到的未来的发展。文学期刊有“机关”报刊和独立文学出版物之分。在“机关”报刊方面有俄罗斯作协莫斯科组织的《文学莫斯科》,它由当今走红的作家尤里·科诺普梁尼科夫主编;俄罗斯作协莫斯科分会的《莫斯科文学家》,由伊万·戈罗勃尼契伊主编;莫斯科作协的报纸《文学信息》,由瓦连京·奥斯科茨基主编;《莫斯科作家》报,由尼古拉·多罗申科主编;莫斯科作协的文学杂志《“A”环》,由塔季亚娜·库佐夫莲娜主编;俄罗斯作协的全俄文学艺术和政论性杂志《俄罗斯时间》,由叶戈尔·雅农主编;俄罗斯作协莫斯科组织的《诗歌》,由列夫·喀秋科夫主编等等。独立文学出版物有尤里·波利亚科夫主编的《文学报》;由弗拉季米尔·叶列缅科主编的《文学俄罗斯》;阿列克谢·阿列辛主编的诗刊《阿里翁》等等。此外,还有网站,其中著名的有“俄罗斯作家网”,其创始人和总监就是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根纳季·加楚拉。
“商业秀”像一只神奇的巨手,拉开了一张崭新的大幕,一个新的文化舞台在飞速旋转。在这个舞台上,除了传媒,除了当红的明星,还有那些曾令这个国家和民族为之骄傲的体育运动员。他们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徘徊之后,又重新站到了国家的和世界的最亮丽的灯光之下。以霍尔金娜为代表的体操界,以莎拉波娃为代表的网球界,以“迪纳摩”等俱乐部为代表的足球界都涌现出了俄罗斯人特有的集才华、技能于一身的明星运动员。2005年,莫斯科在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支持下为争夺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行动成了一场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壮举,它鼓舞起了俄罗斯人已经淡薄下去的爱国热忱。这次竞办,对俄罗斯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不管是谁,演员、传媒、运动员、普通文化人,还是“星”,都不得不在“商业秀”的机制下活动。那种纯粹的、完全独立的“精英文化”也脱离不了“秀”的影响甚至操纵,而“大众文化”也绝不可能是纯通俗的、纯民间的。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他们身后的资本的影子是甩脱不开的。俄罗斯文化将在“商业秀”下继续自己的发展进程,这个过程中必将有鲜花、甘露,也必将有酸雨、苦涩。过去3-5美元就能买到一张布加乔娃音乐会的门票,而现在她举办一场音乐会的平均价格在70000美元。基里科罗夫当年还是一个谦逊的小伙子,现在他已经是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的“大腕”了。至于那些被新造出的星,他们的架势就更大了。他们身价百万,前有引导车,身旁有彪形大汉保卫,到哪里演出,都得有总统、帝王般的待遇,还有无数的“粉丝”为他们呼号。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商业秀”、“商业秀”时期嘛。否则,那些支撑这些“秀”和“星”的经纪人、制片人制度垮台了,他们找谁讨饭吃去!
当然,也正是这“商业秀”时期,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车臣问题的文学艺术,尤其是艺术电影和文献纪录片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先后出现了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俄罗斯士兵艰苦战斗的各种题材的影片:《士兵之歌》《战争》《信号所》《炼狱》《男人的活》《特种部队》……而《炼狱》的导演亚历山大·涅佐罗夫则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
文化,生活的步伐和脚印。俄罗斯这十几年来的文化,就是俄罗斯现实社会的步伐和印痕。它与俄罗斯的社会和政治进程密切相关。上面我所写的只是我个人这些年来目睹的、感受的、经历的一些过程和想法。它不是总结,也不是细节,只是印象。只是印象。
俄罗斯音乐交响曲
音乐商业化进程中的变与不变
俄罗斯是文化之国,音乐之邦。从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开始,出现了达尔戈梅斯基、鲁宾施坦、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一大批世界级音乐大师。十月革命以后,苏联非常重视传统音乐,出现了众多新的音乐家:有作曲家格里艾尔、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家伊古姆诺夫、奥保林,小提琴家奥依斯特拉赫,歌唱家奥布霍娃等。
苏联解体以来,在很长一个阶段,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受到国家转型的影响。当今的俄罗斯音乐如同其整个国家的工业、金融及社会等其他方面一样,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俄罗斯音乐领域根深蒂固的传统和世界性新思潮交织在一起,使得各种音乐流派不断涌现,大众传媒以及音乐制作、管理机构对音乐自身的发展影响重大;意识形态控制的减弱甚至丧失,加速了艺术世界的分层——拉大了高质量专业艺术与大众商业作品间的距离。
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高雅艺术,伴随有着音乐天才和有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融合,是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之一。俄罗斯现代音乐也受到世界各地音乐风格的滋养。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和音乐剧的剧本,都在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俄罗斯音乐市场便处于变革状态:在创作自主和经济独立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音乐产业商业化。许多国外大牌明星或被国家,或被演出公司邀请来俄演出,如杰西·诺尔曼、西西里亚·芭尔托丽、普拉西多·多明戈、何赛·卡雷拉斯,还有保罗·麦卡特尼、惠特妮·休斯顿、爱尔顿·约翰等等。从中可以想见几年来各国歌星和乐队前来演出的盛况,也可以想见各国音乐流派在这里争奇斗艳给俄罗斯音乐市场带来的盎然生机。
音乐商业化在政治稳定、经济复苏的今天,使流行乐坛空前繁荣,新人辈出,组合林立。俄罗斯盛产美女,美女歌手和美女组合也数不胜数,像深受大众喜爱的美女歌手有:出生在鞑靼斯坦共和国,以《冬梦》《春天》《偶尔》成名的阿苏;获得2005年俄罗斯MTV最佳表演奖的然丝明;演唱《小小家园》的娜达莎·佳拉廖娃等。美女组合有:“维阿·戈拉”、“精华”、“光辉”、“工厂”。男性歌手有:当红实力派、歌后布加乔娃的前夫菲力普·基尔科罗夫,以英文歌曲《绝不让你走》获得今年欧洲电视大赛第二名的季马·比兰,超高音歌手维达斯,从歌剧转流行的偶像歌星尼古拉·巴斯卡夫,和“维阿·戈拉”合唱《再也没了吸引力》的瓦列利·米拉志等等。男歌手组合有:“伊万努什基国际”、“野兽”、“化妆兄弟”、“事故迪斯科舞厅”,擅长唱军歌的“柳拜”等等。
但俄罗斯的流行音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老一辈流行歌手和制作人的阵容非常强大,如果你想做明星,那就一定要投到著名制作人或者前辈歌手门下,因为他们几乎垄断了流行音乐的资源。
在俄罗斯一些大城市中活跃着很多歌手和乐队组合,各类流行音乐赛事不断。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出版制作商为他们提供了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音像制品的无限自由。
21世纪的俄罗斯经历了诸多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人们对音乐、对艺术的热爱。如果说俄罗斯人这种对音乐的热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话,那么应该说,200多年来,其音乐教育体系就是俄罗斯音乐和这种热爱的支柱。现在有近6000所音乐中小学、150所音乐中专和10所高等音乐学院的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非常稳定且极富生命力,保持着很高水准,是俄罗斯音乐文化巩固和发展的保障。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就是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音乐学院、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等国际著名音乐学府培养出来的。
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
(责任编辑: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