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人应该有一点苏东坡精神
我一直认为,对于中国文人性格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庄子和陶渊明这两位。李白的豪放浪漫和杜甫的忧国忧民,几乎在当代文人身上找不到一点踪影了。庄子的中庸精神倒是被继承得很好,遇事先缩头,行路靠边走,纸上尚可激昂三分,落实到行动上不见分毫。 不得志或遇挫折时,不习辛弃疾的英雄壮志,不仿岑参的慷慨奇伟,口占一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逃世去了。现代文人缺乏古代文人的钢骨铁筋或狂放潇洒,有着历史、现实等种种的因素在里面,是情有可原的。但大家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苏东坡,却有点匪夷所思,因为林语堂说过,苏轼是一千年来历代人都热爱的大诗人,更是他本人最为偏爱的一个诗人,值得所有人敬爱。
出生于970年前的苏轼似乎也早就意识到后人会对他作出如此评价,他在一次与弟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话的前一句不少文豪诗豪都说过,并无太新鲜之处,而后一句却深深打动了我。在“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坏人”的当今世界,能理解苏轼的宽阔胸怀和慈悲之心是困难的。然而,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样,“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既强有力地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苏东坡传》原来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传记,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其翻译为中文出版了一次,我也有幸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自觉得很熟悉,实际上却有些陌生的北宋文学大家。
想到苏东坡,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就是他坎坷多舛的命运。他因反对王安石为首的“新政派”而遭神宗罢黜,后又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罪贬黄州,垂暮之年还被流放到岭南,几乎一直都生存在充满矛盾的党争之中。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这方面并未过多琢磨,或许是林本身也是一位感受敏锐、心性纯真的文人的缘故,在这本传记中,他着重刻画了苏轼以一个诗人、画家身份与百姓之间交往的趣闻逸事。凭借着自己阅读过苏轼的七百首诗、八百通私人书简和接近全部的札记,林语堂用洗练的文笔刻画了苏轼这位刚正不阿,既能庄重严肃,也能轻松玩笑的高士风采。林语堂一口气给苏轼定义了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书法家、画家、酿酒试验者、月下漫步者等十数个称谓,总结得出,他是个兼具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温柔敦厚的赤子。这种形象的比喻,一扫以往在我心中沉郁巷劲的那个苏轼,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正直乐观、才华横溢的善良老头子。读罢此书,心境不由豁然开朗,充满愉悦。
书中有两个情节让我动容。一个是经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并没有那个传说中精灵古怪却满腹诗书的苏小妹,倒是有一个初恋情人身份的堂妹,因为两人同姓,联姻无望,后堂妹嫁于他人,为此苏轼专门写了两首只有堂妹才看得懂的情诗。苏轼晚年流放在外,听到堂妹去世的消息后,身挂重病扔挣扎着到坟上祭奠,次日更面向墙壁,抽搐哭泣;第二个情节是为了替百姓祈雨,三番五次上山入庙,并写奏本请皇上提升山神的爵位,事罢又奔波城内外,撰文祈祷,终于迎来一场瓢泼“龙水”,苏轼为之兴奋不已,高兴得像个孩子。能从纷杂的史实当中,分辨验证有价值的内容,并形象地用现代语言描述出一个生动的苏东坡,是林语堂这本书的一大特点。通过林语堂的笔,我们仿佛看见,刚饮罢酒的苏老头儿在一圈小儿的围裹之下,在月光下笑逐颜开地向我们走来。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林语堂如此直白地诉说着对苏东坡的喜爱。通过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文人重拾对苏东坡的认识。苏轼也是放任不羁的,但他锐利的一面总是面向迂腐生硬的规则。他也狂妄,只是他的狂妄只面对比自己强大的背面力量。他也有一些怪癖,可这些怪癖却更多是他本真性格的一种呈现方式……他有着迷人的魔力,他的魔力“就如美丽芬芳之在于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以说明的。”文人善变难琢磨,这种毛病古今中外为文者均难逃脱,苏轼是其中较为完美体现一个文人可爱、可敬之处的人,虽与我们相隔近千年,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学习。
(责任编辑:王玉晖(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