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长周末,是美国的国殇日(今年美国国殇日是5月29日——编者注)。国殇日是纪念为国捐躯老兵的一个联邦节日,每年这个日子,总能从电视里看到总统等联邦政要在各地国家公墓,出席纪念仪式。 葬仪风俗,是社会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移居美国十几年来,在电视里看了很多要人的葬仪,也亲自出席了几次葬礼,对美国葬仪文化的特色有了诸多感慨。 验尸官由普选产生 美国的葬仪,一言以蔽之,简单而有内涵。 美国的葬仪,通常都由殡仪馆操办。殡仪馆是私营的,大多是家庭经营,代代相传。美国的县一级政府中,有一个普选产生的官员,叫验尸官。人去世以后,由这位验尸官签署死亡证书,然后就由殡仪馆接手葬仪,一切事务全部由殡仪馆安排。通常,殡仪馆会安排一段时间,让人们有机会和遗体告别,“表达最后的敬意”。这段时间,根据需要长短不一,几个小时,半天,或一天。在安葬以前,根据家属的意愿,会有一次正式的葬礼仪式。 根据美国人的习惯,葬礼仪式是十分正式的,出席的人一般要穿着正式场合的深色服装。有些家庭还会在葬礼之前或之后,再由死者所在的教堂组织一次宗教仪式。在美国南方,葬礼车队前往墓地的时候,当地警察局会派出警车开道。马路上的车辆行人都会停下来,以表达对死者的敬重。 不论是葬礼仪式,还是教堂组织的安魂弥撒,其基调是感恩。美国人称葬仪是“庆祝生命”,意思是说,亲友们在葬仪上集合在一起,回顾死者的一生,是来感激死者曾经和大家生活在一起,感激人生一世度过了很多好时光,感激生命的宝贵。所以,美国的葬礼上,一般不刻意表达悲伤,避免悲痛欲绝的嚎啕大哭,而是一种感慨万千的伤心和感激。在牧师和亲友的讲话里,当回顾死者生前事迹和趣闻时,还会引起大家含着眼泪的笑声。亲友的讲话,和穿插的与会者的祷告和宗教歌曲,整个仪式干净、简洁。 葬仪前后,也会给参加者一些吃喝的东西,通常是一些饮料、咖啡和糕点,最多再有一些葡萄酒,放在一张桌子上,供需要的人自己取用。在葬仪上铺张炫耀,暴吃豪饮,是无法想象的。 安排葬仪有专业人士 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曾经对美国人的这种简洁而有内涵的葬仪文化十分好奇。虽然说,美国一般民众的葬仪,和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教堂活动有关,但美国是一个多元的移民国家,其他民族的人大多也有自己的宗教和礼仪。现在在美国,殡仪馆也为不同民族的家庭安排其他宗教信仰的仪式,比如安排佛教的佛事。而不论什么宗教,或者是无宗教内容的葬礼仪式,都趋向于这种美国特色的简单而有内涵的葬礼,从而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移民国家,形成了美国特色的葬礼文化。探究这种文化形成的历史,才知道这和一个特定职业分不开,这就是美国特有的“葬仪主任”(Funeral Director)。 葬仪主任就是负责安排整个葬仪的人。这个专业出现在南北战争之后。大约在1880年前后,美国葬仪主任协会成立。这个协会负责组织有关葬仪的交流,人员培训,资格认证,技术改进。此后,这个行业组织渐渐扩大,涵盖了全国大部分的殡仪馆和葬仪服务。 葬仪是任何社会一天也不能缺少的活动,而一般的家庭,死人的事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对于葬仪的安排,丧葬风俗的采用,死者家庭大多缺乏思考和选择。于是,葬仪的安排,大多时候不是死者家庭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社会能够提供什么就用什么,或者别人都怎么做自己也就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葬仪确实是一种风俗。美国的葬仪主任协会,就是葬仪风俗的提供者、改革者。葬仪主任这个职业如此重要,即使在美国总统的葬仪上,灵柩附近也会有一个深色礼服笔挺的人,一言不发却小心翼翼地监督着仪式的进行,这就是葬仪主任。 期待体面而有美感的葬仪 人固有一死,葬仪使活着的人有机会思考生命和死亡,有机会反思人生的意义。葬仪风俗在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葬仪风俗既有承续传统的一面,也有移风易俗的一面。 曾经有一些年,中国废除了旧的葬仪风俗,一律改成了追悼会。现在,传统的葬仪又开始恢复,包括焚烧纸制的奢侈品以供死者享用,从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纸屋纸船,甚至发展到了“纸二奶”,可谓独具特色。但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很多家庭,希望把葬仪办得简单而有尊严,体面而有美感,问题是社会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 1/4个世纪以前,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去世以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葬仪办成了朋友们的聚会,在那个聚会上,播放的音乐是他最喜爱的贝多芬《生命》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降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可惜,当时我国没有出现民间的葬仪主任团体,来引导这样的有内涵的葬仪风俗,把葬仪办得更美更有内涵一点。 2006-06-10 (责任编辑: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