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新作再掀波澜
预告:余秋雨29日将做客搜狐文化频道谈新书,谈文化热点话题等 敬请关注!
征集30名网友互动访谈
著名作家余秋雨新作《余秋雨人生哲言》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书部分文章直指“以学术问题为借口”批判他的一些“小人”而再引风波。此前批评过余秋雨的学者金文明、肖夏林等人纷纷认为,尽管余秋雨在文中没有直接指名道姓,但联系实际,他所指的“小人”路人皆知,并由此猜测余秋雨出书的意图,即再次向批评他的人猛烈开炮,以泄私愤。 《我来说两句》
余秋雨:新作抨击“整人者”
《余秋雨人生哲言》全书共16个章节,大约20万字,围绕“人生”这个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余秋雨对人生的体会和感悟。据称,该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两年,收录在其中的文章多数是从余秋雨此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中挑选出的精华。为了使该书的内容更加完整,余秋雨在每一个章节之前,重新为切合这个主题写了一篇文章,有的长如一篇随笔,有的只是很短的箴言,这部分约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
在书中,余秋雨一改此前面对某些社会积习沉默不语的态度,而是给予无情的抨击。对所指的所谓“揭发、告密、谣言、批判”他的整人者,尽管没有直接指名道姓地提及,但有读者认为,只要仔细分析都知道他所指为何人。
新闻链接:[余秋雨痛批“丑陋的中国人”]
新闻评论:["小人"逼封笔的余秋雨不再沉默?]
(余秋雨博客,余秋雨新闻,余秋雨说吧)
金文明:余秋雨骂的人就是我
闻听余秋雨的新书骂批他的人为“小人”后,曾以一本《石破天惊逗秋雨》(改名新版:《月暗吴天秋雨冷》)而广为人知的学者金文明,在新书上市的首日就买回了一本仔细阅读。“我看后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感觉余秋雨胆子越来越小了,连骂人也不敢指名道姓地来了,实在是可悲呀。”金文明说,毫无疑问,他知道书中所说的“小人”是指包括他在内的、曾批评过余秋雨的人,“还有古远清、肖夏林等人。”金文明认为,余秋雨在骂别人是“小人”之前,应该正眼审视一下自己的作为。
金文明说,不管余秋雨如何在不同场合骂自己,他依然会继续“逗咬”他的错误,包括《余秋雨人生哲言》在内。“余秋雨的软肋在于他的对文史知识的严重欠缺,他出的每一本书我都能从中找出错误,到目前为止,我已从《余秋雨人生哲言》找到了30多个错别字,错别字当然不足一提,等我仔细研读还会找出致命的错误。”
肖夏林:余秋雨是文化绯闻明星
《北京文学》杂志社编辑肖夏林曾经因为侵权问题与余秋雨对簿公堂。得悉余秋雨对“小人”的论述后,他哑然失笑。肖夏林认为,余秋雨是文化奸商,更是文化绯闻明星,每每在新书出版之前总要制造各种炒作话题,以引起人的注意,这次更是不能免俗。“以《余秋雨人生哲言》为例,他明知道‘剩饭’不好卖,故将骂人的话刊登出来吸引读者眼球,增加销售量。”
金克林:对号入座是他们的荣幸
《余秋雨人生哲言》一书的责编张莉说:“虽然余老师曾多次有过封笔念头,但许多社会现象却常令他无法平静。所以这次决定亲自操刀,挑出他自己满意的精华段落结集为《余秋雨人生哲言》,由于其中的文章多为旧作,故并没有违背封笔誓言。”
对于余秋雨重复出版旧作愚弄读者、敛财的说法,余秋雨秘书金克林给予否认。他说,余秋雨出版这本书的行为是在还他3年前的“文字债”,“早在3年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就向他约稿欲出版《余秋雨语录》,但余老师认为语录被赋予了某种奇怪的色彩,让人闻之却步,故搁浅。直到后来某一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将编辑整理好的稿本给他看时,他才决定将凸显人生主题的文章挑选出来,最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与此同时,金克林还否认余秋雨出书目的意在向批评他的人给予回击、以泄私愤,“倘若余老师能这么做则是对他们的抬举,那不是让那些对号入座的人荣幸死了。可惜余老师根本没有这么想,他们也别做美梦。”(原载《京华时报》转自新华网(S-03) )
【《余秋雨人生哲言》书摘节选】余秋雨:“中国文人”是什么概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险遭颠覆,中国文人中有一部分站到了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却又陷于争斗、走向激进,大多失落了文化本位,很难再被称作真正的文人。而其间的另一部分,则以文行恶,忙于整人,或胡言乱语,侮辱民智,留给人们的是最丑陋的记忆。
中国现代文人中最优秀的群落,往往也很难摆脱一个毛病,那就是把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当作圈子内互为观众的表演,很少在乎圈子外的一切。这就把文化的制作过程和消耗过程合而为一了,相当于一个工厂把产品的营销范围全都锁定在自己厂房的围墙之内。那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工厂?中国文人对于同行的内心排拒力,肯定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不能仅仅靠“妒嫉”二字就能解释……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余秋雨谈“小人”
孔夫子提供这个划分当然是为了弘扬君子、提防小人,而当我们长久地放弃这个划分之后,小人就会象失去监视的盗贼、冲决堤岸的洪水,汹涌泛滥。结果,不愿再多说小人的历史,小人的阴影反而越来越浓。他们组成了道口路边上密密层层的许多暗角,使得本来就已经十分艰难的民族跋涉步履,在那里趔趄、错乱,甚至回头转向,或拖地不起。即便是智慧的光亮、勇士的血性,也对这些霉苔斑斑的角落无可奈何……《阅读全文》
余秋雨:想起中日公元734年
与以前每次来日本一样,这次我走了很多城市乡村,一路上遇到过大量的日本文化人和普通市民。听下来,几乎没有一个忘记了唐代,没有一个不歌颂友情,没有一个不谴责战争,没有一个不企盼和平。尤其在京都立命馆大学的和平博物馆里,大量材料对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的批判,在力度上甚至超过被侵略国的同类展览。和平博物馆用让人痛心疾首的一系列实物展示了一群年轻的生命一旦被误导,将会对邻邦同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而且,最后也都伤害了自己。因此,和平和友谊,是唯一的选择…… 《阅读全文》
【相关评论】廖保平:余秋雨抓住了中国人的软肋
【关于余秋雨】 马兰余秋雨的"红木姻缘" 余秋雨难言之隐:爱妻消失黄梅戏舞台
余秋雨劝观众勿学“孔乙己”
余秋雨呼吁统一异读字
《我来说两句》
(责任编辑: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