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某些建筑工地旁边,记者经常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两个衣衫褴褛的民工蹲在工地附近的马路牙子上,低着头也不理睬经过的人,只有膝前摆放的一两件稍有破损、粘满泥土的瓶罐、佛头吸引着路人的注意。上前询问,他们会告诉你这是工地里刨出来的文物。仅仅花几十块钱,你也许就能买到汉、唐年代的珍贵文物。
“北京基建工地到处是宝贝!”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稽查处副处长齐东发面对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据统计,中国每年批准的考古挖掘项目中约80%与基本建设相关。仅北京市每年在建筑工地发现文物的事件就高达几百起,而向文物机关主动备案的不到一半,工地里的文物哄抢事件也屡有发生。
据研究考证,北京城起源于公元前1045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自周代燕、蓟等诸侯国开始在此建立都邑,秦、汉至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北方重镇,此后作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帝都,五朝都城的历史长达1000多年。特别是元、明、清700多年都城的规划与建设,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之大成,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北京的郊区县地下文物埋藏十分丰富。
我们不禁想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来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文物贩子“蹲守”建筑工地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外扩、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北京到处是开工建设的工地,地下文物宝藏不断地被发现。北京地区就在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在平安大街施工中发现了只有史书记载,没有具体方位的“东不压桥”;在西滨河道路施工中发现金代宫殿的遗址;在丰台区发现了金中都水关遗址等。这些重要地下文物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北京历史研究的空白,而且解开了一些史学研究之谜。但是同时也招引了许多不法人员聚集到工地,专门收买工地中新挖掘出来的文物,由于建筑工地人员对文物知识缺乏,一般情况花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挖出来的瓶子、罐子。
一次北京某工地发现文物后及时通知了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稽查处的副处长齐东发连夜率人赶往现场勘察,并对文物采取保护措施。可是就在他们撤离后不久,有人冒充文物工作人员混进了工地,对发现的古墓进行了偷盗。等第二天文物工作人员赶到时,古墓已经被洗劫一空。说起这件事情齐东发至今还十分遗憾和后悔。
据了解,这些文物贩子主要是一些无业人员,也有一些是从民工演变而来的。这些人起初在工地工作,当工地发掘出文物以后,趁机盗走文物赚钱,慢慢的就成了专业的文物贩子,每次有新的工地开工,这些人就像“苍蝇”一样开始追了过去。由近两年破获的案件来看,这些人员有着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由最开始从民工手里收买发展到直接进行盗墓。据了解在去年朝阳区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贩子已经携带了专业的盗墓工具——洛阳铲,这在北京市还是首次。
开工前文物备案寥寥无几
有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市一季度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是去年同期的5.7倍,新房产主要集中在五环之外。这意味着北京市的远郊区县面临大规模的“地下解剖”,同时,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古迹也将再一次接受大规模的“清理”考验。
自1993年至今,北京市政府一共分三批公布了36处地下文物埋藏区,大多全集中在远郊区县,而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城区也有9处。为了保护文物埋藏区的地下文物,早在2004年7月底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就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提到:“在旧城区进行建设用地1万平方米以上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报请市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除此以外规定还要求:凡是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内搞基本建设的项目,必须先对施工地进行考古勘探。
但是至今这两项规定执行起来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监察处副处长齐东发在谈起这一情况时无奈地摇头:“真正来文物部门登记备案的寥寥无几,全是在发现后被强行停工进行挖掘的。”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每年在建筑工地发现文物的高达几百起,而向文物机关申报保护的不足一半,而根据规定在开工前向文物保护部门申报备案的竟然为零。
(责任编辑:李岩) |